端午粽飘香 全力保供电
作者:西藏自治区 来源:七台河市 浏览: 【大 中 小】 发布时间:2025-04-05 14:04:30 评论数: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
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在各地引发强烈反响。同时,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开供水厂出水、用户水龙头水质等饮水安全状况信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
《方案》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公众关切,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按照部党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有关要求,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细化政务公开工作任务,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环境保护部明确提出,将继续推进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和企业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督促地方环保部门加快推进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及时公开重大生态环境专项执法督查信息;定期公开重点案件督办、挂牌督办案件和重点案件后督察情况信息;公开环境保护部行政处罚、排污收费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等相关信息。《方案》明确,环境保护部将进一步推进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工作。据悉,发布的内容包括:重点区域未来5天形势、省(区、市)未来3天形势、重点城市未来24小时和48小时空气质量预报、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范围、空气质量级别及首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建议措施等。《方案》提出,成立环境保护部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职责要求。
明确政务公开工作四原则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和深度解读力度,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权威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社会舆论关切。为推进信息公开工作的实施,环境保护部将从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经费保障、加大考核监督力度和完善激励问责机制入手,为环境政务信息公开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如果这些制度不能够尽快建立起来,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也不可能持续。
一个地区发展是由5个指数构成:一是支撑力,包括体量、规模、水平、地位等。但我们调研发现,这类产业一般都会进入园区,而不会像过去一样是分散的,基本上可以对污染物进行统一、集中治理。四是凝聚力,实际上是研究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在的人为什么都愿意涌入北京?因为北京发展机会多,公共服务水平高。
中国环境报:如何从京津冀全局的角度促进三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实现共赢?祝尔娟:如之前所言,思路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只有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发展,才有可能实现环境质量真正改善。
中国环境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协同发展首先需要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他们守着青山绿水,却非常贫穷。中国环境报:协同发展涉及京津冀3个地区。1983年至2007年在天津市委党校及天津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从事教研工作。
对话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祝尔娟采访人:中国环境报记者黄婷婷 实习生白杰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进展如何?■尚未形成共同参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互动机制,无法保障区域内不同功能区都能实现公平、和谐的良性发展比如完善相关执法程序,实现联合执法等。我们知道北京正在积极进行产业转移,一些企业已经转移到天津、河北等地。二是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
比如实施水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试点。天津的凝聚力这些年上升很快,但辐射力最近有所下降。
中国环境报:如何从京津冀全局的角度促进三地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实现共赢?祝尔娟:如之前所言,思路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例如,前一段时间我们到张家口地区调研,感触非常深。
拓宽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资金渠道,探索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如实行资源有偿使用,明确三省市水权,搭建水权交易平台,进行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交易试点。通过推进生态一体化,探索多元化的生态补偿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可以实现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同时,北京的首都功能得到优化,大城市病问题得到解决。2007年调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任首都经济研究所所长。二是驱动力,投资、消费、进出口属于传统的动力指标,我们为此做了专门的测度。中国环境报:日前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
他们守着青山绿水,却非常贫穷。如果这些制度不能够尽快建立起来,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也不可能持续。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京津冀三个地区,就会实现经济、环境、社会效应共赢。
促进循环绿色低碳发展,探索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新模式。影响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进程的短板还是制度,尚未建立起一套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有效机制。
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究竟应该怎样理解?产业转移会不会带来污染转移?如何打破行政壁垒促进生态环保一体化取得实质进展?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相关专家。日前,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了《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快。我们主要测它的流量,包括资金流、人流、物流等。建立生态环境危机管理体系等。
各个地方创造财富的能力是不同的,要让有条件加快发展的地区尽快发展,然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生态补偿机制和方式,获得地方发展的资本,实现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三是创新力,即新的动力和活力,预示着一个地区未来的前景和潜力。
中国环境报:协同发展涉及京津冀3个地区。当前国家层面已经对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作出顶层设计,从您做过的研究来看,三地是否也具有互补性?祝尔娟: 我们对京津冀发展指数进行了测度。
比如实行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区域生态建设专项基金、向生态涵养区提供优惠贷款、采取政府购买方式等。从体制机制角度来说,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
也就是说,尚未形成共同参与、成本共担、收益共享的互动机制,无法保障区域内不同功能区都能实现公平、和谐的良性发展。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原则上不再发展一般性制造业,要就地淘汰污染特别重、耗能特别高的产业,天津和河北也不会接收。中国环境报:您认为当前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处于什么水平?面临哪些挑战?祝尔娟:应该说这些年京津冀三地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在理念、政策、规划等方面都取得共识并有重要进展,在大气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等方面加强了合作与交流,同时都在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虽然北京市每年给予其一定的财政补贴,但是远远达不到地方求发展、百姓收入提高的要求。
中国环境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一些生态环保领域的工作重点和任务。现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考虑自己的生态环境,河北、天津既要淘汰现有的重污染企业,进行产业升级,又要对新进来的企业加强管理。
比如大气污染,它不受行政区划限制,任何一个地方都很难自己单独解决,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监管。相对大城市来说小城市污染治理能力有限、成本更高,那么,产业转移是否会带来污染转移?祝尔娟:我认为产业转移应该不会带来污染转移。
到2030年,协同发展目标要基本实现,即京津冀要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成为能够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环境报:协同发展的时间表是怎样的?祝尔娟:按照要求,京津冀一体化明年(2017年)就要有明显的进展,特别是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要率先突破。